谈死亡

其实早在看完哪吒电影的时候就想开始这样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看见哪吒得知自己三年之后就要死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突然意识到我自己有一天也会死去,以至于后来思考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文章写了很久依旧不是很满意,很多逻辑可能都还没有自洽,毕竟这个问题我也还未思考到彻底清晰。不过再拖下去,恐怕永远也写不出来了。所以尽管充满问题,但也先写出来吧,等着以后有了更好的认知和文笔再慢慢修改。

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在小时候的一场梦里。我梦见了自己的死亡。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真正意识到我会死去,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事实上,那时候的我也并未真正意识到死亡是什么,但却好像对死亡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或许是源自于数百万年前时刻面对着死亡威胁的祖先们留下来的基因,抑或是因为数千年来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而刻意宣传的死亡恐怖的文化。总之,这样一种恐惧在我的心底里埋藏了数年之久,这也令那个年纪的我感到羞愧不已。毕竟对于一个小男孩而言,向往的都是一些勇敢不怕死的英雄。

再到后来,我试图向这种恐惧发起反抗,反抗的工具就是思考。我试图开始思考死亡的本质。

死亡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然后是葬礼上亲人的告别,最后是遗忘,是这个世界一切与你有关的事物都开始磨灭。这三次死亡,层层递进,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但可怕吗,在我在看来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毕竟人死一切成空,思维和感官都不再存在,被遗忘又有什么可怕呢。反倒是活着的人,被遗忘似乎来得更痛苦吧。

当然,也有许多人宣称这个世界或许并非是物质的。肉体的死亡接着的是精神体的延续。事实上东西方的文化里,都存在类似于精神灵魂的说法,而且都需够了地狱用以惩罚那些生前不符合某些人统治的灵魂。借此来宣传死亡的可怕。这种可怕是利用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未知。但对许多人而言,活着又何尝不是被统治被约束,被惩罚着呢。死亡也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从这点看来,死亡和活着似乎也没那么大区别。

那么,在本质上死亡可能会意味着两种状态,一种是空,另一种无非是换一个地方以另一种形态“活着”。当然也可能处于一些未知的奇异状态,暂且不做探讨。

这么想来,死亡似乎也没那么可怕,死亡与活着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未知,一个已知,一个未来,一个已来。活着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状态,而它恰巧又是死亡的反面。那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问题,谈谈活着。

活着对不同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第一类人来说,活着是一种本能。对他们来说活着就是全部,就是第一要义。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出于想要活着的本能。

而第二类人,活着对他们来说是快乐的。这样的人无疑是幸运的,上帝给了他们足够幸福的生活,又关闭了他们对于一些痛苦的感知。他们把生老病死都可以当做是人生的一种快乐的体验。对这类人而言,人间是乐园。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出于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眷恋。

与第二类人相比,第三类人无疑是不幸的。他们的人生并不那么幸福,他们或是饱经战乱,或是饱受身体的病痛与情感的挣扎,或是对世间的痛苦足够敏感。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太过困难。死亡对与他们来说不在是恐惧,甚至是解脱,他们对活着的坚守或是出于责任,或是出于亲人朋友的情感羁绊。对这类人而言,在这个世界的生存举步维艰,他们靠着微弱的联系或支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旦被破坏,死亡就成了他们的解脱与归宿。但人类实在是很复杂,有许多第三类人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钥匙,这或许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或许是人类人性的光辉。他们有人开始逐渐将人生的一切苦难当做一种体验,用强大的精神能量扭转现实的不幸,有人将活着视作自己的武器,以更加向上与高傲的姿态面对苦难的人生,以此反抗命运的不公。

这三类人,其实也并不能完全分开,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人的人生是绝对的快乐,也很难找到一个人的人生完全是痛苦,而本能更是每个人都很难摆脱的,只有程度不同的问题。

而在这三类人之外的第四类人,他们不在局限于活着本身,而是去思考活着真正的意义。他们顺着因果链一路向上,发现了虚无荒诞的本质。他们中有人认为这种荒诞的人生是众神的惩罚,于是以自杀向众神发起反抗,宣誓着对自我存在的主权。也有人带着对众神的蔑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对抗虚无与荒诞。更有人,喊出上帝已死,认为虚无是人性的解放,人可以做自己的上帝,在一片虚无中创造出新的意义,并以饱满的态度用生命去践行意义。对于这类人而言,活着与死亡本质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意义。

死亡是一切的终点。每个人都会死,甚至人类文明也可能会凋亡。我们终有一天要去面对死亡。而当我们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也会开始思考活着的价值,思考如何去更好的活着。我们或是用力去体验这花花世界美好人生,或是在苦难中自我救赎,或是在虚无荒诞的人生中做自己的上帝。我们不必畏惧死亡,但既然已经活着了,那不如就以最好的姿态活着。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死亡的尊重。